高考游戏玩的好不会让你成功,高智商让你成为局外人

又到了六月,又到了决定"命运"的时刻。

真相是,高考并不决定人的命运,决定命运的是对高考游戏的认知。这种认知当然首先来自于家长。前有董小姐,后有蒋姑娘,都是明证。

最近看到一条信息,很有意思,其中的二分法思维模式,无处不在。某种意义上,把人区分开的,不是高考,也不是AI,而是在这种二分法的思维中,处于哪一极。或者,是否能够超越二分思维。 

这周参加了一个聚会,我和一个家伙聊天,他说在旧日金山招人很难,因为现在大概有两种人。一种人不会辞职,因为他们知道市场的残酷,另一种人认为这是通过创业致富的最后机会。


一方在防守,避开风险,坚持安全,因为他们看到朋友被解雇,等等。另一方嗅到了血腥味,人工智能改变了一切,下一代巨头是在饥荒而不是盛宴中建立起来的。


这是恐惧与紧迫感的对抗,从很多方面来看,这两者都非常理性。令人着迷的二分法。


AI是科技的前沿,代表人类进化环境中即将到来的重大气候变迁,类似冰河世纪。今天的职场白领,明天的大学毕业生,都要和AI面对面,以AI为基础的交互界面。人们现在职场和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,很快将不适应现实的需要。

最近,在裁员6000余人后,微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裁员。微软CEO萨迪亚表示,裁员不看绩效,是公司转型需要,以后招人主要看“人性特质”,而不是技术能力。

而微软CTO凯文·斯科特在接受采访时更是提出,人类的意义远不止你最近写的那个应用程序,或是你做出的那个编程小技巧。他希望寻找的员工,能够思考整个人类历史的广度,理解社会系统如何运作,以及大规模人群如何行为、如何相互互动

在现实的一端,每年六月,全国上千万考生正在为那几张答题卡拼尽全力,家长们焦虑地守在考场外,老师们紧张地等待着"战果"。媒体照例会渲染"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金榜题名"的励志故事,状元们的照片会被贴满大街小巷,仿佛他们已经预定了人生的VIP通道。

但我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:高考成绩好不会让你成功,如果说成绩好等于智商高,那么高智商反而可能让你成为一个局外人而且,在AI的时代,智商作为一种算力,已经不是稀缺资源了。

这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,而是基于大量事实的冷峻观察。从很多天才到身上,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:他们中的大多数,并没有成为改变世界的人物,反而陷入了孤独、挫败和边缘化的困境。

先讲一个故事。

1956年,密苏里州一个10岁的小女孩参加了斯坦福-比奈智商测试,测得"心理年龄"2210个月,换算成智商超过220。这是什么概念?普通人的平均智商是100,加入门萨协会的门槛是132,而她的智商几乎是常人的两倍多。

按照我们的惯常思维,这样的天才少女应该一路开挂:跳级上学、名校深造、诺贝尔奖、改变世界……然而现实呢?

她在高中613人中排名第17816岁结婚,19岁已有两个孩子,成为全职妈妈。她曾尝试在大学攻读哲学,但未能毕业。35岁时经历了第二次离婚。在被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》认证为"智商最高的人"之前,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,偶尔写写文章,大部分时间在家带孩子。

她的名字叫玛丽莲·沃斯·萨凡特(Marilyn vos Savant)。

直到1985年,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》公布了她儿时的智商分数,媒体蜂拥而至,她才摇身一变成了"世界上最聪明的人"。借助这个标签,她开始撰写智力测试书籍,在《Parade》杂志开设答疑专栏,打造了一份"专业天才"的事业。

讽刺的是,她之所以成为"天才",不是因为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,而仅仅因为一个测试分数。正如她自己的经历所证明的:她原本只是个在家育儿的主妇,直到"天才"的标签被贴在她身上,她才真的"变成"了天才。

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:所谓的"天才",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建构,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。


如果说沃斯·萨凡特的故事还算温和,那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的"智商精英"那些只接纳"百万分之一"高智商者的组织以及另外一个被认为是美国最聪明的人——克里斯托弗·兰根

"梅加社团"Mega Society)就是这样一个组织,只有智商位于人群前0.0001%的人才有资格加入。按理说,汇聚了人类智力金字塔尖的组织,应该产生改变世界的伟大思想吧?

现实恰恰相反。这些极高智商社团的内讧频率堪比末日邪教和边缘政治团体。

1990年代,梅加社团合并了另一个社团,并宣布成员需重新测试,结果引发了近似"内战"的混乱。到2003年,高智商运动已四分五裂,围绕谁能使用"梅加"名称的纠纷甚至闹上法庭。

败诉的克里斯托弗·兰根(Christopher Langan据称智商在195-210之间的"美国最聪明的人"创建了一个Facebook群组,在其中阐述他的"宇宙认知理论模型"

他还声称乔治·W·布什策划了911事件,目的是阻止人们了解他的理论。在另一篇帖文中,他毫不掩饰地表达种族偏见,称人类的失败在于"富有的自由派蠢货正如两美元妓女般讨好基因下层的堕落品味"

更令人震惊的是基思·拉尼尔(Keith Raniere),另一位梅加前成员。他通过自测得出智商为"千万分之一",后来创立了邪教组织NXIVM,实行"主仆制"结构,自己处于最顶端,被称为"先锋"。一些女性追随者甚至被烙上了他名字的缩写。2020年,他因对他人施暴被判刑120年。

这些"天才"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智商测试能测出你在标准化环境下解决逻辑问题的能力,但它测不出你的道德感、同理心、社交智慧,更测不出你是否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。

让我们回到高考这个话题。

高考本质上是什么?是一套严格设计的"封闭系统"测评。它的前提是:每个考生在相同规则下竞技,靠着记忆力、应试策略、知识掌握、时间管理等能力,在标准化评分体系中争夺有限的"入场券"

换句话说,高考筛选的是谁最擅长"玩好这套游戏",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把标准答案写得更快、更准确。

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。正如微软CTO凯文·斯科特所说:"成为一个人,远不止你写的最后一个应用程序,或你掌握的编程技巧"

高考奖励的是"规则服从性""系统内表现能力",却无法识别"系统设计者""规则挑战者"。它选拔的是标准化环境下的优等生,而不是复杂现实中真正的创造者、引领者、革命者。

更要命的是,在AI时代,"标准答案"反而成了负资产。

过去我们需要人类死记硬背、精准计算,是因为机器还不会。但现在,GPT-4Claude等大语言模型早已超越大多数人类在语言组织、信息搜索、代码编写等方面的能力。如果你的强项是"在标准题里得高分",那么你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——而是AI

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100万,学历早已从"稀缺资源"变成了"最低门槛"。当人人都有大学文凭时,文凭本身不再是有效的能力信号。而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结构,也从"听话、执行"的工业人才,转向"理解系统、应对不确定性"的创新型人才。


研究极高智商群体的心理学家格雷迪·塔沃斯(Grady Towers)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观察。1980年代,他要求高智商组织的成员为自己"与众不同的气质"取个名字。

你猜结果如何?没有人选择"天才"这个词。相反,一个词反复出现——"局外人"Outsider)。

塔沃斯将极高智商者分为三类:

·第一类:融入中产社会并能发挥其才智者

·第二类:过着边缘生活、靠体力或低薪工作糊口、夜晚阅读教材者

·第三类:彻底脱离社会的人,家人不知如何支持他们,甚至把他们当作"表演动物或实验品"

第一类人通常不会加入高智商组织,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充实。真正需要这些组织的,是那些感到窒息的高智商成年人。塔沃斯痛心地指出:"这些社团不愿承认,自己大部分成员其实是心理上的'行尸走肉'"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极高的智商往往伴随着极度的孤独。

当你的思维速度是常人的两倍,当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模式和联系,当你的兴趣点与周围所有人都格格不入时,你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"降速"的世界里。就像一个能看到紫外线的人生活在只能看到可见光的人群中,你看到的世界与他们完全不同,而你无法向他们解释你所看到的。

兰根选择在密苏里州的农场生活,远离喧嚣。他说:"我需要一个能让我思考的地方。外面的世界太嘈杂,太容易让人分心。"这不是傲慢,而是一种无奈——当整个世界都在以你无法忍受的节奏运转时,逃离可能是唯一的选择。

对于即将或已经参加高考的年轻人,我想跟大家说的是:

高考很重要,但它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。它只是人生众多游戏中的一个,而且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个。

不要让一个分数定义你的价值。不要因为考得好就以为人生已经成功,也不要因为考得差就觉得前途暗淡。真正定义你人生的,不是18岁时的那个分数,而是你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如何不断重新定义自己。

如果你考得好,恭喜你,你证明了自己擅长这个游戏。但请记住,真实世界有无数种游戏,而你刚刚只是玩好了其中一种。保持谦逊,保持好奇,准备好迎接规则完全不同的新挑战。

如果你考得不好,或许这是一个礼物。它让你更早地意识到,标准答案不是人生的全部,循规蹈矩不是唯一的路径。你可以更自由地探索,更勇敢地试错,更早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。

记住,在AI时代,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恰恰是我们的人性那些混乱的、创造性的、充满情感的、无法被算法完全捕捉的特质。

别做考试机器,做一个真正的人。别追求成为"最聪明"的人,追求成为能理解他人、连接他人、激励他人的人。

因为最终,改变世界的不是那些在标准化测试中得满分的人,而是那些看到了不同可能性,并有勇气去实现它的人。

高考可能会决定你上哪所大学,但决【懂】

本文章最后由 whszw2025-06-05 08:52 编辑
发表评论
评论 0 排序方式